万宁市葬花

从开海看海洋生态保护:渔民与海洋和谐共处的那些事儿

2025-10-14 12:27:02 浏览次数:0
详细信息

从开海看海洋生态保护:渔民与海洋和谐共处的那些事儿

每年开海时节,千帆竞发,马达轰鸣,渔港码头喧嚣鼎沸。这是收获的序曲,却也是海洋生态保护面临挑战的起点。在传统渔业与现代生态保护的交汇点上,渔民与海洋的关系正经历着深刻变革。当捕捞的渴望与生态的脆弱相遇,我们如何找到平衡的支点?

一、开海: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二、和谐共处:渔民的智慧与行动

渔民并非海洋的破坏者,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成为生态保护的积极践行者。那些动人的故事,正是和谐共处的生动注脚:

浙江舟山:“蟹笼守护者”的自律 舟山渔民老陈,世代捕蟹为生。他主动减少蟹笼投放数量,严格遵守休渔期,并倡导“抓大放小”。“以前贪多,现在懂了,大海养不活贪心人。蟹苗放回去,明年才有得捞。”在他的带动下,周围渔民纷纷效仿,蟹群数量逐渐回升。

福建霞浦:“海上牧场”的探索者 霞浦渔民阿海,从单纯捕捞转向发展“海上牧场”。他在政府支持下,利用现代技术养殖海带、生蚝,并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,吸引鱼群栖息。“大海不是取之不尽的粮仓,而是需要我们精心耕耘的田地。” 他的“蓝色粮仓”模式,既保障了收入,又修复了生态,成为当地典范。

山东荣成:“渔嫂监督队”的力量 荣成渔港活跃着一支特殊的“渔嫂监督队”。她们自发组织起来,宣传环保法规,监督丈夫和邻里在开海季是否使用违规网具、是否偷捕幼鱼、是否乱丢垃圾。“大海是俺们的饭碗,也是孩子的饭碗,不能砸在咱手里!”朴实的语言,彰显着守护家园的决心。

三、走向可持续:路径与展望

实现渔民与海洋的长久和谐,需要多方合力:

开海的号角,不应是掠夺的冲锋号,而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序曲。当“赶海人”真正成为“护海人”,当千帆归航带回的不仅是满舱鱼获,更是对海洋未来的信心与承诺,大海的呼吸才能重新变得深沉而有力。大海的馈赠从不吝啬,但索取者终须明白——唯有以敬畏之心反哺,海洋的脉搏才能永续跳动,为人类与万物奏响生生不息的乐章。 老渔民那句朴素的话,道尽了真谛:“大海好了,我们的饭碗才端得稳,子孙后代才有指望。”

相关推荐